环球财经网

环球财经网

从一家超市的开业,看大卖场的终章

网易 2309

从一家超市的开业,看大卖场的终章...

国庆节,恰巧路过了一个新开的超市,号称“西北胖东来”。

这个卖场在一个shpomall的负1层,大概四五千平方米吧,店里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特别是加工食品区域和生鲜肉品区域,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因为本就没有打算买东西,所以。远地看了下,感受了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十来个收银台果不其然也排得长长的队,还是增加了十几个临时pos,还是队如长龙。从店内热火朝天的人气来看,今天过百w应该是非常轻松的。

金九银十,最近开业的大卖场真是不少,今天报道了这家店开业卖了几百万,过几天那家店开业又卖了几百万。好像大卖场又一夜之间活过来了,涅槃重生了。不过说起开业放卫星这事,發哥真还干过,那是零几年的时候,做了一家港资的美妆连锁店的开业,150平方,开业日13.5W,厉害吧!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前几天试营业和开业前团购的金额填进来了。大卖场要想放卫星套路就更多了,用大单品做负毛利;找供货商前台出货;卖购物券等等。总之,一家门店开业火爆,并不代表这家门店之后就会一路高歌猛进,业绩长虹。所以,最近新开的这几家大卖场放的卫星,也不代表大卖场又满血复活了。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大卖场是一个非常好的零售生意,有客流,有现金流,供货商厂家围着如众星捧月,可谓大卖场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大卖场凭借着丰富的商品种类、低廉的价格以及一站式的购物体验,吸引着无数消费者。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大卖场里总是人满为患,收银台前排队的队伍如同长龙一般。供货商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摆上大卖场的货架,不惜降低利润空间,甚至还要支付各种进场费、堆头费等。大卖场在整个零售产业链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仿佛是零售行业的王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大卖场的好日子逐渐一去不复返。电商的崛起给大卖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家中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而且价格往往比大卖场更优惠。同时,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零食店等零售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更贴近消费者、更便捷的服务,抢走了大卖场的一部分客流。

如今,大卖场面临着诸多困境。客流下降,租金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费用越收越少,业绩跳水。从而导致了这几年的大卖场闭店潮。

大卖场为什么没落,原因很多,也有很多的文章连篇累牍地予以阐述,但都没有切中要害。發哥认为,大卖场走向终章从表面上看最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呈碎片化,无法抽出大段的时间去购物。一方面去一趟大卖场,不算来往路程,卖场内转一圈最少也得半小时,一方面,卖场内的商品大多可以通过线上或小区周边的商业非常方便地购买,而且价格可能还比卖场的便宜,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还要去大卖场呢?计划性购买的品类如:日化纸品,调味副食通过网上购买;冲动性消费品类:如烟酒饮料,休闲零食在社区边上的便利店或者零食店就能解决;日常消费的水果蔬菜,蛋奶肉品,生鲜店和农贸市场就有。在当下这个时代,大卖场不仅丢失了在商品种类和价格上的优势,还用购物时间和物理距离阻隔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这就是大卖场被消费者抛弃的原因。

向更深的深层次讲,大卖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在那个物质丰富但渠道匮乏的阶段里,充当了将海量商品呈现给消费者的主要场景。成了时代的宠儿。老零售人都应该听到了这样一句:大卖场是要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齐的购物需求。这是符合那个阶段消费者需求的,但是当下,渠道已经极大丰富,线上有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一系列购物平台,线下更有便利店,生鲜店,零食店,烘焙店遍地开花。这些丰富的渠道,充分满足了顾客的任何购物需求。所以,这些新的时代的后浪,一定会把大卖场这种前浪拍死在时代沙滩上。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卖场通过胖改,加工食品改造,自有品牌研发等手段不是也提升了人气,提高了业绩也很旺吗?且不说一家卖场的胖改或加工食品调改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就看看调改后的门店在顾客过了新鲜期后的业绩,就知道效果了。目前的超市调改,是需要增加大量的员工,其中不乏技术工种,这些增加的人员成本,对于卖场来说将是沉重的负担。另外加工品类如果要保证品质,其损耗金额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还有改造费用和新增设备的摊销。卖场通过调改后营业利润的净增部分是否可以覆盖以上这三项费用的增加,可能也只有调改门店冷暖自知了,对此發哥非常不乐观。至于自有品牌研发,要想做成功首先零售商得有品牌,得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不然就是一场镜花水月,目前市场上除了胖东来,奥乐齐和山姆,还有哪家的自有品牌被消费者认可。自有品牌的运营并不是将原有产品换一个包装就可以的,是要有市场调研,研发设计,驻场品控等一系列流程控制才能做好的,试看有几家零售商可以做到。大部分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建设,就是为了做自有品牌而做自有品牌,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演出。

当下的零售业印证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未来的三至五年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拆解大卖场。就是将大卖场的各个品类一一拆解出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业态。如,酒类的1919,酒便利等;零食品类的零食很忙,好想来等;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水果店和蔬菜店。这些都是从大卖场身上已经拆解下的零部件。剩下的品类,应该很快被一个个专业的品类杀手所替代。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日益细分和个性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大卖场中一站式购齐所有商品,而是更倾向于到专业、专注的店铺中,挑选更符合自己口味和需求的商品。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酒类、零食、水果蔬菜等品类上,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延伸到家居用品、冻品、粮油副食等更多品类。对于零售商而言,如何紧跟这一趋势,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品类店铺,将成为他们未来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

一鲸落,万物生。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曾经作为零售业巨无霸的大卖场,如今正面临拆解与重构。这种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多元化,促使零售业态不断细分和专业化。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变化,迅速调整战略,将单一品类做到极致的零售商,将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他们将以更加精准的定位,更加专业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而那些仍固守大卖场模式,未能及时转型的零售商,则可能在这场变革中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因此,对于零售商来说,拥抱变革,积极转型,打造专业品类店铺,已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發哥,零售业老兵,近30年零售行业从业经验,有家乐福、屈臣氏等零售企业任职经验,曾任某知名连锁便利店总经理。

项目群
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
扫码进群,获取最新项目资讯

文档于: 2025-10-13 11:27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10-13

从一家超市的开业,看大卖场的终章...

2025-10-13

国庆节,恰巧路过了一个新开的超市,号称“西北胖东来”。这个卖场在一个shpomall的负1层,大概四五千平方米吧,店里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特别是加工食品区域和生鲜肉品区域,被围得里三层...